鲁华祥:一个学生眼中的王守觉院士
我是王先生的学生鲁华祥,我1985年进入半导体所,除第一年在研究生院学习外,就一直在王先生带领下工作。今年临近春节我去东山镇看王先生,王先生还跟我聊了2个多小时的工作,非常关心实验室的发展。从1986年起到今年正好30年,在这30年中,我看到的王先生一直在科研之路上不停地努力、创新、开拓。
上世纪90年代,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高峰期,从探讨微电子可能的新应用方向出发,王先生也进入了这一新领域。在花了二年时间带领我们做了大量跟踪性工作以后,王先生发现国际上人工神经网络虽然在模式识别、优化等领域应用很多,但发展缓慢。此时,国际上的研究热度也很快降了下来,国内外不少曾热衷于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人,有相当一部分纷纷退出了这一研究领域。但王先生在认真分析了人工神经网络这一研究方向的发展情况后,认为现行计算机系统,在解决逻辑思维问题方面具有极为高超的本领,但在解决形象思维问题方面的能力却很差,远远不如一个小孩子,甚至不如一只小动物。因此,从长远来看,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方向是很重要的,有很广阔的前景和很大的实用意义。但要突破神经网络发展中的障碍,必须在两个方面有突破:一是要发展一种分析复杂神经网络行之有效的理论工具和思考方法;二是要创造一种能方便高效地模拟神经网络的神经计算机硬件,作为神经网络新理论、新模型、新算法的载体。王先生的分析给了我们信心,我们沿着王先生给出的二个方向坚持神经网络技术研究三十多年,在王先生带领下,后来部分工作获得了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95电子科技十大成果等奖励。
王先生上世纪90年代的这些创新思想,我们一直在受用。现在我们在国家重大项目支持下做的类脑神经计算技术研究工作,是在王先生上世纪90年代创新工作基础上的继续,这些工作都受到了项目出资方的好评,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问题,这说明王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这些创新到现在还是非常先进的,还在发挥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王先生创新思想的生命力。现在国际上神经网络研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后,又重新受到重视,从中也可以看到王先生当初的远见。
王先生天资很高,一生强调创新,但他的创新是建立在大量勤奋工作的基础上。记得1995年那年,我30岁,王先生70岁,“九五”攻关行将结束,我们曾一起连续几天通宵加班,靠咖啡、西洋参等提神。如今王先生离我们而去,但往事历历在目,仿如昨日之事。
王先生走了,但他的思想、精神永远留下了,留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