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悼念报道

李卫军:送别我的恩师王守觉先生


        2016年6月3日凌晨,我的恩师——王守觉先生——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原本买好了去看望老师的机票,却在临行的前一天得此噩耗,未能见上恩师最后一面,错过聆听先生的临终教诲,这必将是我人生当中莫大的遗憾!!! 在无比的沉痛与无可奈何之余,学生只能默默地祝福他老人家:一路走好!

        先生是我走向科研之路的启蒙导师和引路人。早在我跟随老师就读研究生期间,每逢我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刻,先生总会循循善诱,为我指明方向。在先生的倾心指导下,我逐步领悟到了科学的魅力,体味科研的意义与乐趣,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博大精深的学问、高山仰止的远见卓识,令我受益匪浅,敬仰不已!

        老师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先生最贴切的人生写照。大概在十年前,先生八十岁高龄的时候,课题组刚刚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与技术转化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老师常常和我们年轻人一起,连续几天的熬夜加班,饿了吃盒饭,困了喝一杯咖啡提提神继续埋头工作。有时候奋战到凌晨两三点,先生回家休息四五个小时,第二天依然精神抖擞地按时上班。先生老师这种永不停息的奋斗激情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就在今年春节后的一个周末,我和同事一起去苏州看望老师,他老人家依然时时刻刻在心系科研。九十高龄的老先生对当今科技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核心问题洞察秋毫,兴致极高地为课题组的发展深谋远虑,指点方向。“对一个人来说,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先生正是凭着这种奋斗不止的精神和意志,活出了人生最极致的精彩。

        老师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时时刻刻在激励着我。老师的一生是不断创新的一生。老人家的研究领域,从高频晶体管到高速电路、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图形发生器、半导体人工神经网络,直至晚年开创的仿生模式识别、高维仿生信息学,实现了一个个学科方向的创新跨越,而且在每一个新的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研究成果,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老师时刻提醒我们创新精神的重要,曾赋词一首《西江月》与科研人员共勉:“古有四大发明,今乏技术创新,追根索源求起因,尚欠科学精神。近效实非独俏,积累创新更要,莫待百年儿孙笑,只传引进一招。”老师的告诫如警钟长鸣,言犹在耳。我们晚生后辈们一定会谨记先生的遗训,将他老人家的创新精神一代一代发扬光大。

        “实践出真知”是老师的口头禅。脱离科研一线是不可能做好学问的,所以老师在八十五岁高龄也依然亲临实验室,天天与年轻人一起动手设计实验、研究算法、分析数据,而不仅仅是听听汇报、提提建议。有一个画面常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一位老人和学生们并排坐在电脑显示屏前,一行一行地阅读程序代码,一个数字一个数字的分析实验结果。老人不会编写电脑程序,但是他一定要搞清楚实验程序每一条语句的含义,从而判断算法的逻辑是否正确。老人虽然年事已高,动作迟缓,但是思维却异常的敏锐,总能在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数字当中发现隐藏的规律。”这位老人就是我们尊敬的王守觉先生,他对每一件事情都要追根索源。记得在2003年非典刚爆发的时候,先生在外地出差,实验室的年轻人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疫情报道,陷入恐慌之中。先生回所的当天,立即搜集各种信息加以整理分析,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从SAS的病原学、临床表现、可能的传染途径、实用的预防手段……等等各个方面向大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俨然是一位医学专家,使得年轻人很快从恐慌中冷静下来,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老师的身上具备太多闪光的品质。他老人家博闻强记、语言质朴、化繁为简、耐人寻味,特别注意方法引导;他一生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始终站在科学最前沿;他胸怀宽广、豁达乐观、不计个人得失,积极面对人生;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兴趣广泛,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因而能健康高寿。

        恩师桃李满天下天下,从先生身边走出去的每一位学子都秉承了老人家的优秀品质,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无疑可以告慰恩师在天之灵。

        安息吧,我的恩师!

        青山永在,英名长留!您的英容笑貌、大家风范,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学生: 李卫军  2016年6月1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