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悼念报道

纪念王守觉先生


    昨天正在上班的时候看到一条微信消息,惊闻王守觉先生已经过世。在休斯顿的这样一个刚刚下过雨的夜晚,夜深人静的时候,觉得应该写一点东西,藉此来纪念他。虽然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写过文章,文笔已经很生疏了。

    我在1996年大学毕业。毕业那年报考王守觉先生的研究生。因为一门专业课考的不好,总分没能上线。我不甘心,就去找王先生。王先生看了我的成绩,说你数学考的好,虽然不能读研究生,干脆就到我的研究组来工作吧。我也就由此开始了在王先生的指导下在中科院半导体所神经网络实验室的五年的研究工作。

    来所后经受的第一个考验就是被王先生要求做那个十二个小球称三次找出唯一一个重量不一致的球的问题。我做出来后找王先生讨论,发现眼前这个七十岁的长者思维极其敏捷,都要超过我们这些年轻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更验证了这一点。我有幸在1996年到2001年间和王先生紧密工作,一起致力于神经网络计算机的应用开发。王先生思维敏捷,而且总是自己工作在第一线,不只是在大方向指导学生,而是和学生们一起梳理研发工作中的所有细节。他的实践能力极强,经常很敏锐的把握到貌似复杂的实际问题的简单实质。他身体力行的教导学生,不应该只看书本,而是要有自己的领会,思想和创新。这也是为什么王先生在科研领域有那么多的创新的成果。我和王先生在一起工作的五年,最大的收获不是在知识上,不是在资历的积累上,而是学到透过复杂的现象捕捉简单的实质,明白多么复杂的公式后面都有一个简单的概念。这一点让我在离开中科院后的这么多年都一直受益。

    王先生的敏锐思维在一件小事上可见一斑。有一次组里去饭店吃饭,点了大概十几个菜。饭后结账时,服务员告诉我们总的费用。王先生说你给报一下每个菜多少钱。服务员就很快的报了一遍。刚刚报完,王先生说你算错了,多算了几块钱。服务员回去认真的核对,回来说果然是这样。我们都觉得很惊奇。要知道那里环境嘈杂,服务员报的又快,常人很难这样又快又准的计算的。我们开玩笑说和王先生一起吃饭,就不会吃亏的。

    王先生不仅带着别人做科研,而且经常告诉大家怎样做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他经常提到的就是不要背上“老头专家”的包袱。不要觉得“老”了,就不创新了。不要觉得是一个“头”了,就不创新了。不要觉得是“专”家了,就只做老本行,不创新了。不要被“家”所拖累了。这些他也是身体力行,一直创新,工作在科研的第一线,90岁的高龄也孜孜不倦。

    前年回国,正值科学院给王先生在苏州办九十大寿。我因为行程关系,未能参加。却不知道因此错过了最后再探望他的一次机会!今年本来打算七月份回去无论如何去探望他,却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王先生作为中国电子学界的泰斗,中科院院士,成就是学界所公认的。对我个人而言,他是在师长中对我最重要的一位老师。我自己的人生轨迹也因为王先生而不同。现在王先生走了,以前和他在一起挥汗如雨,师生两人一起盯着计算机屏幕工作的的场景历历在目。

    王先生的离世,是中科院半导体所,乃至整个中国电子学界的一大损失。但王先生所开创的工作,所留下的精神遗产会在今后很多年都会继续。王先生的名字,也会和这个时代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被后人所铭记。愿王先生一路走好!

                                                           (史静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