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觉的青春记事
1937年12岁的王守觉透过船上顶棚的缝隙看着外面的天空,心里充满了愤怒。正在读初中一年级的他被迫中断了学业,因为战争的威胁日益临近。日军已经在攻打上海了,已经63岁的王季同预料到苏州也会不保,就带着全家提前踏上了逃难的旅程。当时的中国还很不发达,苏州没有铁路通向外面,连轮船也很少,一家人只好租了一艘木船,一桨一桨划到镇江再换交通工具。王守觉看着外面的天空,天空很晴朗,月亮和星星都很美丽,可是这一切在他眼中都失去了原来的色彩。他想起日军连日来对苏州的轰炸,灰色的天空上,一架架飞机呼啸着俯冲下来,丢下炸弹,把他平日里热爱的园林、小桥炸得稀烂。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他问哥哥:“我们的飞机呢?”哥哥说:“我们的飞机很少,这里没有。”
少年王守觉觉得窝囊,他想努力,想抵抗,却无处施展。看着远处、近处的黑烟、废墟,他非常深刻的理解了课堂上老师讲的那些话,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什么叫科技强国。从苏州到镇江,从镇江到武汉,从武汉到长沙,从长沙到湘潭,从湘潭到广州,从广州到香港,从香港到安南(现越南等),再从安南到昆明。一家人一路的辛酸一言难尽。
1939年,因为大哥在昆明的一家机器制造厂做了厂长,一家人最终在昆明安定下来。王守觉在离开学校两年之后,插班进入一个学校的初三进行学习,扎实的底子让他顺利地升入高中。但是升入高中不久后,他病倒了。王守觉自小身体就不好,据说是因为父母两个都信奉佛教吃素,连怀王守觉的时候也吃素没能保证营养,所以王守觉身体底子不好。身体底子不好再加上两年的颠沛流离,这一病就是好几个月。
王守觉的生活相当丰富。他先是去工厂做钳工,然后又去修建飞机场的工地做测量员,这两份工作让他的动手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第一次得到展示。在业余时间,为了增加收入,王守觉在家里养猪、修表,甚至还自己做弹子锁去卖。当时中国工业落后,市面上卖的锁还没有王守觉自己做的漂亮,一时销路很好。做锁没有冲床,王守觉自己找来一些低熔点的金属做成冲床。王守觉自得其乐。现在,已经80岁的王守觉回忆那段岁月仍然不时大笑,他说;“当时是为了好玩,现在看起来,确实锻炼了我多方面的思维,动手能力。”我的大学,王守觉决定考大学也是个偶然事件引起的。1942年年初的一天,他在昆明街头撞见了一个高中的同学,同学行色匆匆的,说还有半年就要考大学了得抓紧时间。
王守觉觉得有些不甘:他们都读大学了,我怎么办呢?我因为不想留级辍学,最后落个没学上不是好结果啊!王守觉决定考大学。因为小学毕业后的5年多他只进学校读过半年书(初三数月、高一数月),家里人都不看好他,大家既不鼓励也不阻拦,由他去。王守觉对自己的数学很有信心,国文也还好,惟一担心的是英语。于是,在最后半年时间里,他把家里的外文杂志全部搜罗起来,查着词典一路看过去、背过去。
半年后,王守觉顺利地考上了同济大学,家人都有些惊喜。同济大学当时已经迁到重庆附近。当时铁路还很少,于是,大哥给他找了一个运送机器去四川的车队,让他跟着去。临上车前,大哥拉着他的手说:“弟弟你真的很不错,比我儿子(与王守觉差不多大)强多了,母亲总是说我只管儿子不管弟弟,这下她不会再埋怨我了。”王守觉说自己大学期间最大的成就不是学好了功课,而是锻炼好了自己的身体。他说自己刚进学校有个外号叫“东亚病夫”,因为如果上课时间是三天,他有一天扶着墙挪动,一天躺在床上嚷嚷,能去上课的只有一天。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王守觉开始了刻苦的锻炼,他练长跑,练举重。举重没有杠铃,刚好学校在长江边上,河滩上有很多巨大的鹅卵石,于是王守觉就去举这些石头,他举的石头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好。走出大学时,他已经是个健壮的青年了。今天,当我们看到80岁的王老时,很难想像这位健康的老人年轻时曾是个病号。
王守觉大学学的是电气工程专业,当时同济很多地方采用德式教学,进大学先得学德语一年,本科又要上5年,加上四处流动的停学,王守觉的大学一共读了7年。在此期间,日本战败投降,同济也逐渐迁回上海。
王守觉毕业那年是1949年,他正式毕业的时候上海已经解放。他进了上海镭学研究所,当时的所长是赫赫有名的严济慈。一年后,镭学研究所迁往北京并入中科院。听着刚满一岁的儿子的哭声,王守觉决定留在家人身边,他向严济慈递交了辞呈。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重返中科院已经是7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