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觉的研究磨难
1956年的一天,操作的人是重返中科院的王守觉,他此时已经是副研究员,趴在另一边的是他的助手。让人看自己做是王守觉教育助手、学生的特殊办法。他们在做一支晶体管,而这也是中国的第一支高频晶体管,造高频晶体管的目的是想造中国第一部晶体管计算机,用它来进行“两弹一星”的研究。不过当时这都是秘密,王守觉只知道计算机是用的。王守觉是1956年回到中科院的,在此之前,他在上海的企业和机械工业部的第二设计院工作,并且因为在第一个5年计划中的出色表现,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令,因为当选全国劳模而广受关注的王守觉第一批被调往中科院。
1956年,王守觉手工做出中国第一支高频晶体管,他早年修表、造锁的手艺都派上了用场,那支高频晶体管硬是他用原材料在显微镜下一点点打磨出来的。当时的实验设备异常落后,连把温度计插到该插的位置都做不到,为了在真空里测量温度,王守觉最终用的是根据经验看光线颜色、分辨波谱来确定温度的办法。王守觉说:“要没有在工厂的实践经验,这些问题还真解决不了。”
建立能大量生产高频晶体管的生产线时,正好是王守觉的哥哥王守武负责。于是,人们经常能看到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王守觉说:“我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做实践出身的我要先把产品做出来,再去解决产品存在的问题,而学物理理论出身的哥哥则坚持要把所有可能存在的理论问题都解决掉,再制造产品。”
一年以后,晶体管生产线建成,随后一台计算速度为每秒10万次的晶体管计算机诞生。许多年后王守觉才知道,这台计算机在制造氢弹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英雄到“反动权威”
1969年,王守觉被平反,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实现1966年的一个想法:1966年,他发现计算机的CPU等部件经常需要画不同的模版,而且都需要人工操作。“以后生产量大了怎么办呢?能不能让机器自己产生图形?”王守觉想出了理论,还没有制造就被“打倒”了。1969年他出来以后,开始制造“图形发生器”,结果,他开始工作没几个月,世界上第一台图形发生器就诞生了,而王守觉一直到1971年才研制成功。王守觉说这是个遗憾,他如果从1966年开始研制,应该1968年就会成功,会成为世界第一。他说,这三年造成的遗憾太多了。
1978年,王守觉研制成功集成模糊逻辑电路,这个电路可以提高数模转换(从1、0等计算机接受的数字信息转化成多少、大小、声音、图像等能为人感官接受的模拟量)速度。这个成果做出来,却迟迟打不开局面,无法得到肯定。十几年后的20世纪90年代初,有人再次想起这个“老技术”,一用之下,竟然将同样工艺下的数模转换速度提高了20倍。而此时这个技术仍是世界一流的。1990年的一天,王守觉想了一夜,关于集成模糊逻辑电路10多年后才得到重视。他得出了几个结论,并从此转换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让电脑装上“人脑”
王守觉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在相对落后的中国,要想做出让国际社会承认的成就,不能在国际上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的领域去奋斗,那样的创新因为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迟迟得不到承认,不能得到应用,是没有用的。他举例说:“譬如电灯泡,已经很成熟,大家都会造,你造一个更好的出来是没有人理睬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国际上没有成熟的领域去做,才能做出大的成就。”
王守觉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是,中国和国际在科技领域差距并不小,如果按部就班地去争,可能没有一样能走到前面,所以必须依照田忌赛马的规则“以我中驷敌彼下驷”,甚至“以我上驷敌彼下驷”。
王守觉说:“我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上驷,而‘神经计算机’(能进行形象思维的计算机,与人类思维方式类似,不完全依赖程序)就是非常不成熟的那个领域。而我在设计模糊逻辑电路的时候,对于计算机思考、感觉方式和人类思考、感觉方式的不同和转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1995年,王守觉制成第一台神经计算机。此后,他又逐渐将其完善。
目前,他所研制的神经计算机和相关应用设备,都处在国际领先水平。而他在深圳研制成功的认人取款机,正是这些技术的小小应用:只需要在银行卡上输入四十几个字节的信息,换上特定的取款机,银行存款就相当保险,即使歹徒威逼你讲出了密码,他也取不出来,因为特定取款机认得你本人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