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章程草案
理事会
评选委员会
最新通知
申报书
所主页
 
 
第二届获奖者简介
作者:zhusn      发布时间:2011-12-05

 2010-2011年度黄昆物理奖获得者----陈张海教授介绍材料

陈张海教授主要从事半导体小量子体系中电子态、光子-电子相互作用的物理研究。他和他的研究小组在半导体光学微腔中的激子极化激元和固体环境中类氢原子电子态的量子混沌运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

(1)实验研究ZnO纳米微腔中光子-激子相互作用形成的激子极化激元的光学特性,率先给出了较完整的ZnO激子极化激元色散关系,从而为实现室温激子极化激元的激射、相干凝聚等宏观量子现象研究奠定了基础。(2)首次将磁场中原子体系的量子混沌运动研究推广到固体环境中,从而为量子混沌研究寻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模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各向异性抗磁开普勒问题这一量子混沌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研究。同时,他和合作者还利用外磁场实现了对电子量子混沌的有效控制。
陈张海教授和合作者的这些重要成果已经产生良好的国际影响,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近年来,他共十余次应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和大会报告 。
2010-2011年度黄昆物理奖获得者----杜江峰教授介绍材料
杜江峰,男,1969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85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近代物理系学习,获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主要致力于使用磁共振方法进行量子计算和量子物理的实验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量子计算实验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之一。

已取得代表性研究成果有:
(1)固态体系量子相干保存及退相干机制研究。通过运用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技术,在真实固态体系中实现了最优动力学解耦,极大地提高了量子相干保存时间。
(2)量子态纠缠保持的实验研究。用硅基半导体材料中掺杂的磷原子的电子自旋与核自旋作为量子比特,首次将动力学解耦应用到该半导体体系,成功的将两比特的量子相干的寿命时间从最初的0.4微秒提高到了30微秒。
(3)量子仿真实验研究。通过核磁共振量子模拟器实现了氢分子基态能量的量子仿真,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其研究成果均为在国内完成的实验工作,多项突破性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杂志《Nature》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同时其研究成果入选2009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