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半导体深能级掺杂机制研究”项目团队

团队简介

   夏建白院士带领课题组的老师和学生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把科研工作的重点集中到低维半导体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他是研究团队的创始人和学术引领者。李京波研究员从1998年跟随夏建白院士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美国工作期间以及2007年回国之后一直从事半导体掺杂机制的研究,并从2007年开始负责组织本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李树深院士1996年在夏建白院士指导下获博士学位,一直在中科院半导体所从事低维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的研究工作。2007年李京波博士回国到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后,受聘为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李京波和李树深研究员带领博士生盖艳琴、彭浩为、张秀文、邓惠雄、许强、王飞等在半导体掺杂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工作,2010年后李京波研究员又带领博士生康俊、李冲、岳衢、霍能杰、李燕、黄乐、黎永涛、黎博、王晓婷、钟绵增等在二维半导体材料掺杂与输运机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研究团队的老师和学生在夏建白院士的带领下密切合作,在本领域合作发表上百篇学术论文,共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共同培养拔尖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期间,李树深研究员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李京波研究员获得了2009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外专局国际创新团队负责人等重要课题。


  完成人:李京波、盖艳琴、康俊、李树深、夏建白

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重点围绕宽禁带半导体、二维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和器件输运性能,系统地研究了几类重要半导体的掺杂机制和性能预测,这些工作对于半导体掺杂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该项目主要原创性的成果包括:提出利用钼碳共掺的方法可以大幅提高TiO2光催化效率,已经被相关实验所证实;系统研究了“d0-铁磁性”材料的物理机制,为制备非磁性掺杂自旋器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系统研究了纳米器件中施主和受主杂质的掺杂特征,提出了解决纳米材料中掺杂瓶颈问题的方法;报道了一系列在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中出现的新奇物理现象和掺杂机理。项目成果被欧美等知名学者(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欧洲科学院院士等)作为领域重要进展写入专著或综述论文,提出多项理论预测被国际一流实验所证实,首次提出多项概念和方法被国际知名学者所采用。8篇代表性论文 SCI他引1490次,其中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部分工作被《自然》(亚洲材料)选为“亮点论文”,两篇论文入选“2009年中国最有影响的百篇国际学术论文”。这些工作对半导体掺杂理论的发展,对于新一代纳米器件和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的结构设计以及性能预测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新型半导体深能级掺杂机制研究”项目代表李京波简介

李京波,男,汉族,46岁,湖南永州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半导体掺杂机制研究、新型光电器件设计与产业化应用等,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有效地推动了半导体的基础研究和技术进步,是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新型半导体深能级掺杂机制研究”的第一完成人。

李京波博士先后获得“国家杰青”、国务院特殊津贴、中组部“万人计划”等,已经培养了博士31人,国家青千/优青2人,带出了一支从事半导体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的学术团队,已经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学术方向。为扩大我国在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光电器件的国际影响、使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型半导体深能级掺杂机制研究”项目代表盖艳琴简介

   盖艳琴,博士研究生,现为中国矿业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宽禁带半导体掺杂改性理论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论物理专款和青年科学基金各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已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0篇;主要讲授《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效果优良,20176月获得江苏省高校第十届基础物理教师上好一堂课竞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