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一代宗师 山高水长——学界纪念黄昆先生百年诞辰

一代宗师 山高水长
学界纪念黄昆先生百年诞辰
 
 
 
9月2日,北京西郊宾馆银杏大厅,人头攒动,中国半导体学界的顶尖学者济济一堂。
 
他们为了共同的纪念,相聚在这里。众多的学者、院士排着队发言,回忆与一位物理学大师相处过的点点滴滴。
 
97岁高龄的杨振宁先生亲临会场,为这位大师献上了这样的赞词:
 
“黄方程,黄玻书,引领声子物理;律己严,诲人勤,堪称一代宗师。”
 
这位“一代宗师”,便是黄昆先生。而今天,正好是黄昆先生百年诞辰之日。
 
杨振宁回忆自己与黄昆的交往,始于1941年的西南联大。彼时的黄昆从燕京大学毕业,前来西南联大做物理系的助教,几年光阴,黄昆与当时还是西南联大学子的杨振宁成为终身的知心挚友。1971年杨振宁回国参观访问,又在北京与黄昆重逢。
 
杨振宁对黄昆回国以后的经历感触颇深,他说:“黄昆以他特有的坚持原则的本事,度过了非常复杂的这几十年,而有了巨大的成就,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99年11月17日,黄昆与李爱扶在北京郊区合影。(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供图)
 
 
做学问:“他是声子物理第一人”
 
“黄昆曾多次谈起,他一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声子物理。应该说,玻恩是晶格动力学的奠基人,黄昆所起到作用也许无法与玻恩相提并论,但在用量子力学的观点重新系统阐述晶格动力学理论方面,在进一步研究声子参与的各种具体物理过程在声子物理学科的开拓方面,黄昆是最主要的开创人,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他是声子物理第一人。”在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物理学会、九三学社共同主办的纪念黄昆先生诞生100周年暨半导体学科发展研讨会上,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这样概括黄昆的科学贡献。
 
作为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黄昆提出了杂质和缺陷引起的X光漫散射理论——黄散射,以及著名的“黄方程”和“声子极化激元”概念,并与他的妻子李爱扶共同提出“黄-里斯理论”。黄昆与爱丁堡大学教授玻恩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至今仍是固体物理学领域的权威著作。
 
中科院院士夏建白说:“黄昆先生的文章,从现在的观点看,影响因子并不是很高,当然当时也没有影响因子这一说。即使到今天,他发表文章也不会盯着影响因子。因此做科研,要看做的本质和贡献是什么,而不是光看影响因子。”
 
创造知识方面,黄昆曾总结了三个“善于”: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尤其是要提出在科学上有意义的问题;要善于提出模型或方法去解决问题;还要善于作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结论。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分享了他在1982年与黄昆一起到法国开半导体物理会议的一件小事:“我和黄昆先生住在一个房间,吃早饭的时候,外国科学家对黄先生很尊重,对他90度鞠躬。我站在边上,感受到黄先生在世界科学界上的分量。”
 
 
 
做人:朴素低调珍惜国家的每一分钱
 
研讨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展示了一份独特的科学基金申请书。
 
这份申请书于1986年由黄昆亲笔书写,项目名称为“固体能谱理论”,执行期是1987年~1989年,3年共申请经费2万元。
 
这个只有2万元经费的项目,科研成果却不少:产出37篇期刊论文,1次国际会议特邀报告,5次全国会议特邀报告;“超晶格电子态理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黄昆先生这辈子就申请过这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特别珍惜国家的钱,但花自己的钱却不太在乎。”朱邦芬说。
 
黄昆学生虞丽生在回忆文章中提到,半导体所教研室的年轻教师林福亨得了肺结核,在北医三院动手术失败,生命垂危,是黄昆设法把他转到阜外医院重新手术,同时黄昆用自己书的版税托人在英国买回特效药,林福亨总说黄昆是他的“救命恩人”。
 
与在科研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黄昆为人谦虚,在生活上极其低调朴素。黄昆家是一套建于1955年的70平米小三室的单元房子,地面是水泥砖,没有任何铺设。60年代初,黄昆家中有一台苏式黑白电视机,一有重大节目,年轻教师都涌到他家看电视,房间里挤满了人,许多人就爬到了他家大床上。
 
虽然中科院后来给了他一套五间的院士房,也只是在黄昆逝世的前两年住进去了。黄昆去世后,李爱扶马上就搬回了中关园,直到2013年去世。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面对媒体采访时他经常说:“我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没有什么神奇和惊人的地方。我这一路走过来是非常幸运的,每个时期都是有着机遇,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不管有多有少,总是能够使自己的力量真正使出来,做点有用的工作。”
 
中科院院士郑有炓至今留存着黄昆寄给他的一封信。1990年5月,黄昆到南京参加中国物理学会年会,期间,郑有炓建议他带着夫人李爱扶到南京郊外逛逛。
 
“我给了黄昆先生一张较详细的南京市地图,会议结束后他回到北京,特此给我来信表示感谢,还说忘了把我给他的那张南京市地图还给我。点滴事例,足以表明黄昆先生实事求是的精神。”郑有炓说。
 
朱邦芬说:“黄昆先生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工作,做事十分认真,这是我国科技界当前比较缺乏的精神。”
 
为师:重视培养人才远胜个人学术成就
 
1947年,黄昆在给杨振宁的一封信中探讨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回国,还是暂不回国?
 
他在信中写到:“看国内如今糟乱的情形,回去研究自然受影响,一介书生又显然不足有挽于政局”;“如果在国外拖延目的只在逃避,就似乎有违良心。我们衷心还是觉得,中国有我们和没有我们,makes a difference。”
 
在强烈的爱国精神驱使下,1951年底,黄昆回国。据朱邦芬回忆,黄昆年富力强的岁月是在祖国的教育战线上度过的。
 
1956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和南京大学联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黄昆任半导体教研室主任,谢希德任副主任。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成为我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科研骨干,因此学界将也将这个专业称之为“半导体的黄埔军校第一期”。
 
中科院院士王阳元正是半导体专业的第一批学生,他说:“1953年入学的时候,第一课就是普通物理。黄昆先生讲课特点就是物理概念清晰、语言精练、逻辑严密,我们听课就是一种享受。”在与黄昆熟悉后,王阳元才得知,黄昆讲一堂1.5小时的课,备课时间则需要10小时。
 
“私下,他的学子们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50年代初,黄昆老师的科学研究正处于第一个高峰期。当时完全完全放弃研究工作,全力投入教学是否合算?” 北京大学教授秦国刚在回忆文章中提到了这个问题。
 
朱邦芬说:“黄昆始终认为,在中国培养一支科技队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个人在学术上的成就。”
 
大师已去,精神永存。黄昆的长子黄志勤说:“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同行对他工作的关注和认可,是何等重要、何等荣耀。如果我父亲在天有灵,他会为这个巨大的荣誉,露出他那特有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