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林学春:最大梦想是研以致用

【中国科学报】林学春:最大梦想是研以致用


林学春(左一)在英国开展学术交流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激光与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一起位列20世纪四大发明。激光技术正在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医疗到科技、从工业到生活,激光在各个领域都发展迅速。比如苹果手机的生产就大量采用了激光技术,医疗中尤其是眼科医疗中也大量采用了激光技术。”聊起自己的专业,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全固态光源实验室主任林学春如数家珍。

  29岁,成为最年轻的研究员

  1978年出生的林学春学生时代成绩优异,对科学充满兴趣,顺理成章地读书、考研,2004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获得了博士学位。同年5月份毕业后就到了中科院半导体所科技处,从事科研管理工作。

  “当时主要管理科研项目,但是感觉自己的兴趣还是在科研,我的专业是固体激光技术,需要用到半导体激光器,半导体所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积累,感觉不做科研太可惜,所以我开始一边做管理,一边做科研。”林学春回忆说。

  因工作成绩突出,2007年,年仅29岁、工作刚满3年的林学春被破格提拔为研究员,成为半导体所当时最年轻的研究员;2010年,32岁的他被任命为全固态光源实验室副主任,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863”“十一五”重点项目。

  为突破全固态激光材料、器件与系统的关键工艺及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林学春联合清华大学、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科院理化所、上海光机所等三十多个国内优势单位,先后多次向科技部相关部门建议开展先进激光材料与全固态激光技术的研究。

  最终该项目被科技部材料领域列为“十二五”期间四个优先启动的主题项目之一,林学春担任该项目首席专家。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保持和发展了我国在人工晶体与全固态激光技术的整体优势,推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形成,为我国激光先进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林学春还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委会常务理事、北京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光学学会青委会主任。发表文章六十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六十余项。先后获得2014和2015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并入选2015年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12年致力高功率全固态激光器研制

  谈及能够当选最年轻研究员的原因,林学春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他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祖彦,导师不仅教给他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教会他如何做人。

  从在物理所攻读博士学位起,林学春就追随许祖彦院士致力于高功率全固态激光器的研制,这份执着一直延续至今,也推动着他在高功率全固态激光器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作为核心成员,他所在的课题组近年来相继在国内率先突破3kw、4kw、6kw和8kw激光输出,推动了国内在高功率全固态连续波激光器领域的发展,多次被中科院、科技部列为“十一五”重大科研成果。

  2006年研制出的我国第一台3kw固体激光器是林学春最具标志性的工作之一。当时的他白天在科技处工作,下班后晚上就在实验室做实验。实验中总是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给了本来就时间不充裕的他很大的压力。

  “不是水冷机就是电源,或者是激光光路出问题,那会儿经常一做实验就做到凌晨,就在桌子上趴着睡一儿,然后直接去科技处上班。”如此坚持了3个月,才最终攻克难关,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台3kw固态激光器。

  2013年,林学春的团队承担了为全球四大石油服务公司之一的威德福(Weatherford)公司研发5000米以上钻井的核心部件任务,由于该钻井部件要求一次性钻透数千米深的岩层。因此要求在合金钢的表面用激光熔覆一层极其耐磨的材料,而且激光熔覆不能影响部件基材组织和内部电子器件的功能性,导致该熔覆工艺不允许预热(防止产生裂纹),对熔覆层的质量要求很高,工艺难度非常大,此前一直在英国剑桥生产,且原国外供应商对其工艺技术全面封锁,相应技术完全没有参考,我方基本是从零开始进行工艺探索。

  “当时与他们签了军令状,要求一年内攻关。签约后,研发团队经常工作到后半夜,无数次的失败让研发团队的压力越来越大,气氛也很压抑,我经常在凌晨工作结束后带着大家出去喝酒来缓解压力。”正是在这种百折不挠的坚持下,经过9个月、尝试数十种工艺方案、近千次的各种实验,一点一滴调整优化,逐步获得了该技术可行的工艺方案和其极其狭小的工艺窗口,终于把这个部件研发成功了,威德福首次将该部件的生产从欧洲转移到亚洲。

  聊到做科研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林学春的回答是:“要攻克科研难关,一定要有锐气、有血性,要不然过不去的。我认为我们都不是特别聪明的人,只有拼死劲、肯努力,下狠功夫才能成功。”

  研以致用,是基本理念

  研以致用是林学春一贯秉持的基本理念。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最大的科研梦想是自己的成果能被大量的运用,真正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林学春及其科研团队以“工业应用需求”为导向,协力攻关,研制出一系列工业化高稳定性、高可靠性激光器及其装备,大量应用于激光焊接和激光表面处理等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林学春的团队自主开发成功多种激光焊接、熔覆等专利激光制造工艺技术,为北京奔驰汽车开展了汽车天窗导轨的激光焊接并每年生产20万余套,为国产奇瑞汽车实现了核心部件——自动变速箱齿轮的激光焊接并每年生产10万余套,进一步提升了国产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尽管如此,林学春却坦言:“我们只是在老一辈科学家所创造的良好的条件下,做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工作而已,将来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对于他这样的青年科学家来说,这份谦逊和进取之心相当可贵。相信林学春会凭着这份谦逊与进取和那份锐气与血性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6-02-19 第2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