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
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团队

王守觉(已逝)

时间:2022-04-07

t_1911757687.jpg王守觉院士(2016年6月3日凌晨零点五分,王守觉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91岁)

1925年6月出生,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等职,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他是《电子学报》编委会主任,《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编委会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值与模糊逻辑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CAD与图形学委员会名誉主任,北京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主席。

   王守觉院士是我国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技术最早奠基人之一,1956~1966年间,为解决我国国防科研所需高速计算机的器件与电路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他原创了并在国际上最早发表了集成高速模糊逻辑电路DYL,依此研制的高速数模转换器电路使我国集成8位D/A转换器转换时间由80纳秒缩短至 4纳秒以下。王守觉院士的以上贡献,共获得早年国家发明奖1项(1964),国家新产品一等奖1项(1964),中科院一等奖1项(1980),二等奖3 项(1983、1992、1996),三等奖1项(1986)及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1996)。

   1990年起,王守觉院士致力于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等机器形象思维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基础研究,他承担了神经网络的实现和应用技术的国家攻关任务,研制成我国唯一产品化的半导体神经网络硬件系列,两次被评为国家“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他这方面新的工作,获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2002年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杰出科研奖。

 王守觉院士原创性地提出了“仿生模式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仿生信息学理论和它的高维形象几何计算方法。仿生模式识别用人类“认识”事物的原理,取代 了传统模式识别通用的“分类”与“划分”的原理。它像小孩一件一件地学习“认识”东西一样,对新遇到的不认识的东西,可通过学习后变成认识,而且在增加新 知识时不会打乱原有的知识。在仿生模式识别和高维形象几何理论的基础上,王守觉院士把人脸特征压缩到最低只用48Byte,在这样少的数据量下,正常光照 不变的情况,只用单镜头一次照相采样,人脸的正确识别率达到了96%以上。没有新理论的指导这是不可能达到的。这项工作在企业家的支持下正在银行卡安全系 统中走向产品化应用。王守觉院士还把他原创的高维形象几何算法理论应用于模糊图像增强、不均匀光照照片的均匀化处理,以及浓妆彩照的卸妆处理等实用场合 中。

 对王守觉的系统原创性工作,十三位院士作了如下的评价:“信息科学方面,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方面,跨学科领域,具有系统性和原创性的优异成果。”


上一篇:无

下一篇:李卫军